汽车商业评论7月17日报道 中国电动大巴问题繁多。有人抱怨没有国家标准,频繁出事便是铁证;又有人抱怨,深圳电动大巴招标到是有标准,就是比亚迪标准。
7月7日,比亚迪中标深圳市西部公交采购3751辆电动客车大单,总采购金额近20亿元。引人注目的是整个采购项目招标被比亚迪100%拿下。
类似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4月,深圳东部公交3024辆纯电动大巴招标比亚迪也100%夺标。
上一次比亚迪独占事件发生后,《汽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文章《给深圳跪了,记一场匪夷所思的新能源大巴招标会》,引起外界强烈反响。
当时,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华表示,协会已经就此次招标结果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异议,正在进行交涉,“从产业的角度讲,这个结果并不合适”。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这一次西部招标,结果不会如此天上地下,但是7月7日开标却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从此次竞标的参与方就可以看出,并非大家都对这次竞标保持乐观态度。上次参加东部竞标的厂家包括比亚迪、厦门金旅、宇通客车、五洲龙汽车、中通客车和南京金龙等6家企业。但是这一次参与方,除了比亚迪,另外只有3家企业陪标,而且全部是有深圳背景的企业——陆地方舟、深圳创源、深圳中兴。
看起来,外地企业认为深圳地方保护严重,只有深圳企业或许才有机会中标,于是纷纷放弃这次招标,而南京金龙不得不披上深圳创源的外衣参与招标(它是深圳创源的法人股东)。
但是这三家企业还是失算了。
当然,亦有人分析认为,招标是项复杂工作,即便有地方保护主义因素影响,也不像公众想象的那么简单。
其一,新能源汽车还在尝试期,使用单一供应商有利于降低成本、简化维护、提高效率。类似情况在各个领域其实很普遍,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多年来一直只采购播音737一种机型。
而为什么选择比亚迪的原因也很简单,无论电动车还是电动大巴,比亚迪都是国内最早推出产品的企业,在深圳也拥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经验,对政府来说是成本和风险最低的选择。
其二,此次竞标的陆地方舟、深圳创源、深圳中兴也都是深圳企业或在深圳设厂,如果地方保护,恰恰应该让这些企业按照一定比例雨露均沾。政府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和运营经验还无法与比亚迪相比。
但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这两种理由得难以站住脚。对于没有标准的中国电动大巴,说不上谁是业内真正的强者,仅仅从电池的技术水平而言,谁是强者,业内各执己见。
实际上,从上次招标已经可以发现,即使是深圳本地企业,只要不是某家企业,也难以虎口夺食。上次的竞标参加者五洲龙就是本地企业,但也没有分到任何一杯羹。
这也就意味着,深圳当地的电动大巴招标已经不是什么简单的地方保护主义,而是特定一家企业的保护主义。这显然比地方保护主义更为可怕。
在谁都认为这一次招标结果就是如此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反转。开标4天后的7月11日,比亚迪汽车又发布公告称,因采购人运力调整的原因,采购方——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要对其中的“2228辆10米纯电动普通公交客车”的采购数量进行调整,并终止该标的招标工作。
让位企业保护? 深圳电动公交招标惹众怒
这意味着,在深圳2919台的新能源车辆招标中,比亚迪获得了691辆的新能源客车订单,为296辆8米纯电动普通公交客车和395辆10米纯电动高速公交客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
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原因在于,这一次一家未中标的竞标者,向地方一位官员提出强烈抗议,并表示将不再参加任何深圳招标抗议。其他本地参与者大体也是如此意向。这就意味着未来深圳电动车大巴招标,将只有一家参与者。有关部门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局面。
此间观察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新公交的招标情况已经发布,结果还是做了调整,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个动作已经出现了,是政府的一个调整的行为。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是必须要有的。”
相信,不日2228辆10米纯电动普通公交客车将重启招标工作,这一次招标结果将不可能是一家企业独占,估计会拿出10%左右的单子交于另外一家。倘若如此,这算是撕开了企业保护主义的一条口子还是更稳妥地为企业保护主义保驾护航?
实际上,地方保护主义或者企业保护主义并非深圳一地的现象,只不过这个地方做得更绝而已。《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于对方政府而言,不仅不能治罪,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披着保护先进的外衣,所以我们对根治这样的现象,基本不抱希望。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事业如果能够真正大发展,一定是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或企业保护主义基础之上。鉴于这样的情况很难实现,那么更为严格的法规标准或许是解决之道。很可惜,中国的相关产业法规标准又常常是建立在会淘汰多少企业而不是一个科学的面向未来的基础之上,从而让真正优秀的难以真正的脱颖而出,反而可能跟着一起沉没。